第二课堂 | 知识跳出书本,我们实地探索“中原第一楼”!4月,在我校校本课程老师的带领下,我们认识了运城的历史人物如舜帝(点击回顾)、关公、柳宗元;5月,我们继续探访运城的地域文化与秀丽山水,开展别样的PBL项目式学习课堂! 这一次,5月17日,王府师生追随唐诗《登鹳雀楼》,来到了“中原第一楼”的文化坐标——鹳雀楼,在诗中寻楼,楼中讲诗。 图:鹳雀楼实景 鹳雀楼,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,又名鹳鹊楼,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,始建于北周,楼体壮观,结构奇巧,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。 寻楼 仿若古人,步步登梯! 图:王府师生登鹳雀楼 入楼 层层秘境,识华夏文化 览大唐蒲州胜景繁华 初识王之涣诗才名望 图:大唐蒲州胜景 古时永济被称为蒲坂,后又称蒲州。 早在部落联盟时期,这里就是中华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,这座古城不仅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,还有着两千年的繁荣史。上面这副图恰恰以唐玄宗巡游蒲州为主要情节,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。 望着面前的蒲州城,孩子们惊叹:原来我们的故乡竟是这样的繁华,而我对她的了解竟又是这样的少...... 图:王府学生看《旗亭画壁》,在故事中了解《登鹳雀楼》作者王之涣的诗才名望 走近《旗亭画壁》,王府老师和导游介绍了画中所描绘的故事: 在一个下雪天,早唐著名诗人王昌龄、高适、王之涣三人相聚在旗亭,想要争个高下,看看谁的诗最好,传唱度最高。最后王之涣获胜,而这个故事也正好说明了在那个年代,王之涣也是风靡一时的诗坛人物。 习亘古文明 晓运城冶铁、制盐、纺织文化 图:王府学生专注看讲解,认识运城地域人文 图:王府学生听讲解介绍,了解华夏根祖文化——女娲补天的传说 图:王府学生专注听讲解介绍,了解华夏根祖文化——女娲补天的传说 图:王府学生观摩古时人力采盐的模拟场景 运城因“盐运之城”得名,她的盐文化是每一位运城人都应该了解并引以为豪的。在鹳雀楼四层,王府学生们观摩了早期运城盐池的生产方式——自然晒制法。 图:古时人力采盐的模拟场景 运城盐池的盐从它一问世,就是天日晒制,即没有经过人为的用火煎煮成盐的阶段。在晒制成盐过程中,不投入人力,完全凭借天日曝晒,等待自然结晶,然后再由人来捞采。 不过自隋唐以来,采盐技术越来越成熟,产量倍增,行销华夏三十多个州,而盐也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。除了盐,冶铁、纺织在运城文化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。 图:王府学生了解运城纺织文化和历史 登高远望,俯瞰黄河 会意诗中情境 图:徒步登楼 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 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 这是《登鹳雀楼》的诗句。 为了“眼见为实”,学生们徒步登上六楼,找一找当年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黄河的感觉!还有王之涣“本尊”! 图:鹳雀楼楼顶,俯瞰 图:王府学生背诵《登鹳雀楼》 临行 再诵《登鹳雀楼》 图:王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第二课堂的深入教学与知识拓展 站在鹳雀楼顶层,极目远眺。 虽然透过望远镜,只能依稀看到一点点黄河的影子,但是高楼风光的美丽,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看在眼里,对于诗人王之涣在诗中所表达的远大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,此刻也真切地明白:唯有努力登高,才能阅尽想看的风景。 而学生们的每一次努力和成长,我们都在用心记忆 图:鹳雀楼出游流程图(教学成果图) 例如,为了这次的第二课堂,各科老师基于PBL项目式学习理念和方法,精心设计了鹳雀楼出游的教学成果图,让孩子们可以和家人分享学习成果,以及行程中的有趣故事。 未来,我们也将再次携手登高楼,一览天下风光! 图:王府低年级学生分享著名诗人王之涣的更多作品和故事 图:王府高年级学生分享《黄河颂》片段 图:王府高年级学生分享《黄河颂》片段 更多第二课堂精彩分享 点击视频观看 王府学校——“运城历史”校本课程介绍 王府学校(运城)小学全段开设运城历史课程。这是一门以王府学校(运城)所在的运城地区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生活的发展史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地方史课程。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家国情怀,立足于本土文化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学生。 课程择取运城文化中的民俗文化、历史人物、秀丽山水、沧桑变化等内容,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,通过手工制作、美术创作、歌曲演绎、诗歌鉴赏等形式,让学生了解学校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,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,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,培养学生爱校、爱乡、爱国的思想感情。 ![]() 彩蛋分享——此行有孔雀出入! 图:孔雀宝宝 图:雄孔雀开屏 图:雌孔雀,不开屏,一样很美! —END— 推荐阅读 |